人物简介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杨郡(今江苏南京一带)人,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原名朱绩,其父为东吴名将朱然。施绩承袭父业,长期镇守边疆,是东吴后期军事支柱之一,官至大将军、左大司马,深得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代君主信任。
早年经历
施绩出身将门,其父朱然为东吴重臣,曾参与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施绩自幼受军事熏陶,成年后入军中任职。赤乌九年(246年),朱然病逝,施绩袭爵,统领其父旧部,改镇公安,后改名施绩,以避吴主孙休之妻朱妃名讳。
军事成就
施绩长期驻守江夏、平陵等地,负责防御魏国(后为晋)的进攻。他治军严明,善于布防,多次击退敌军侵扰。建兴元年(252年),魏军大举进攻东兴,施绩协同诸葛恪等将领大破魏军,史称“东兴大捷”,此战中施绩表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
“绩果毅有父风,善于治军,边境赖之。” ——《三国志·吴书·朱然传》
政治地位
施绩不仅战功卓著,且为人谨慎忠直,深得朝廷倚重。孙休即位后,封施绩为上大将军、都护督,掌管全国军事。后又拜为大将军、左大司马,位列三公之上,是东吴军方最高领导人之一。他在朝中力主抗魏,主张积极备战,对稳定东吴后期政局起到关键作用。
晚年与评价
施绩晚年仍镇守前线,直至建衡二年(270年)病逝。他一生忠于吴国,历经四朝而不倒,是东吴少有的能臣良将。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果毅有断”,肯定其军事才能与忠诚品格。尽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声名不显,但施绩在历史上实为支撑东吴江山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