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张俨(?—约266年),字子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学者、外交家。他博学多才,尤精于典籍与外交辞令,以正直敢言、才思敏捷著称于世。在东吴后期的政治与外交舞台上,张俨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不屈的气节,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张俨出身吴地士族,自幼聪慧,饱读诗书。他在吴国担任过重要文职,曾以“大鸿胪”身份出使蜀汉,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才能,赢得了两国朝野的尊重。
出使蜀汉
公元263年,魏国大举伐蜀,蜀汉危在旦夕。东吴遣使前往成都,名义上是救援,实则欲探虚实。张俨作为副使随行。在蜀汉朝堂之上,面对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人,张俨不卑不亢,以理服人,既表达了吴国的“援助”之意,又巧妙维护了国家尊严。
“夫吴、蜀二国,四州之境,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亦一时之杰也。彼有精甲,我有劲卒,掎角之援,唇亡齿寒。” —— 张俨《默记·述佐篇》
此次出使后不久,蜀汉灭亡。张俨根据所见所闻,写成《默记》一书,其中对诸葛亮治国用兵之才给予高度评价,成为后世研究蜀汉历史的重要文献。
学术贡献
张俨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的代表作《默记》虽已散佚,但部分内容通过《三国志》裴松之注得以保存。书中对三国政治、军事、人物的评论,见解深刻,文辞犀利,体现了他深邃的历史洞察力。
张俨在经学方面也有造诣,尤其擅长《春秋》之学。他的学术思想融合了儒家仁政理念与法家治国之术,主张以德服人、以智强国,对后世江南士人影响深远。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虽未为张俨单独立传,但在多处提及此人,称其“有才学,善言论”。裴松之注引《吴书》称:“俨才辩冠绝一时,言论慷慨,有烈士之风。”
后世史家认为,张俨是东吴末期少有的兼具文才、智谋与气节的人物。在吴国日益衰败的背景下,他仍坚持直言进谏,试图挽救国运,其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