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平(?-248年),字子均,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人,三国时期蜀汉后期重要将领。原属曹操部下,后归降刘备,成为蜀汉军事支柱之一。王平虽出身行伍,识字不多,但胆识过人,治军严整,深得诸葛亮信任。
早年经历
王平本为曹魏将领,随曹操征讨汉中。刘备夺取汉中后,王平率部归降。因其熟悉北地地形与魏军战法,受到诸葛亮重视。他虽“少不识书,所识不过十字”,但记忆力超群,口述作书,皆有意指,深明大义。
街亭之战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马谡镇守街亭。王平为马谡先锋。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舍水上山,王平力谏不从。魏将张郃断其水源,蜀军大乱。唯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有伏兵,不敢逼迫。王平收拢败兵,全身而退。此战虽败,王平之才得以显露。
镇守汉中
诸葛亮去世后,王平任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领汉中军事。延熙七年(244年),魏大将军曹爽率十余万大军攻汉中。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王平力排众议,遣刘敏据兴势山,自己率军为后援。魏军久攻不下,粮草不济,又被费祎援军夹击,大败而归。此役保全蜀汉门户,王平功不可没。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王平忠勇而严整……然性狭侵疑,为人自轻。”虽性格狭隘,但其军事才能与忠诚可靠为时人所重。他治军有方,赏罚分明,是蜀汉后期难得的将才。王平于延熙十一年(248年)去世,其子王训嗣爵。
后世影响
王平从一名降将成长为蜀汉柱石,其冷静果断、临危不乱的品格为后世称道。他在街亭的力谏与汉中的坚守,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判断力。尽管史书记载不多,但其在蜀汉危难之际的稳定作用,使其成为三国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