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颍川荀氏,自幼才学出众,被誉为“王佐之才”。
他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荀彧审时度势,认为袁绍难成大事,于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称其为“吾之子房也”。
主要功绩
荀彧为曹操规划了统一北方的战略蓝图,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纲领,劝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主动。
在军事上,荀彧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在官渡之战前力排众议,坚定曹操抗袁决心,并推荐奇才荀攸、戏志才、郭嘉等人,为曹操集团输送了大量人才。
“彧劝太祖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耀威灵,丞相宜率先启行,以建大业。’”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忠臣之志
荀彧一生以汉臣自居,辅佐曹操本意在于匡扶汉室。然而随着曹操权势日盛,加九锡、封魏公的意图日益明显,荀彧对此表示反对。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提议曹操进爵魏公,荀彧明确反对,认为曹操应“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此举触怒曹操,荀彧因此失宠。
逝世与评价
同年,曹操南征孙权,命荀彧劳军,将其留在寿春。不久荀彧病逝,年五十。关于其死因,《魏氏春秋》记载曹操送食器于荀彧,开盒为空,彧遂服毒而死,后人称之为“空盒之谏”。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荀彧一生忠于汉室理想,却最终成为时代洪流中的悲剧人物,其人格与才略备受后世敬仰。
历史影响
荀彧不仅是杰出的谋士,更是曹操集团的政治灵魂。他所推荐的人才构成了曹魏政权的中坚力量。其“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深刻影响了汉末三国的政治格局。
作为儒家士大夫的代表,荀彧坚守忠义与礼制,在乱世中展现出理想主义者的风骨,成为后世文人心中“国士无双”的典范。
资料来源:《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后汉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