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之主 · 蜀汉开国 · 汉室宗亲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刘备少年贫寒,以织席贩履为业,后得中山大商资助,得以结交豪杰,投身乱世。
他以“仁德”著称,善于收揽人心,麾下聚集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一代英杰。历经三十余年奋斗,最终在赤壁之战后占据荆州、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一生经历丰富,从早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到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孙权取得赤壁大捷,进而夺取益州、汉中,称汉中王。其“三顾茅庐”、“携民渡江”、“白帝托孤”等故事流传千古,展现了其礼贤下士、爱民如子的仁君形象。
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东征孙吴,于夷陵之战惨败,退守白帝城。次年病逝,临终托孤于诸葛亮,留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千古遗训。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 虽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但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以民为本的理念,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君主之一。
在民间文化中,刘备常被塑造成仁德的化身,与关羽的“义”、张飞的“勇”共同构成“桃园三结义”的精神内核。他的故事通过《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精神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