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谋士、政治家,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是曹魏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
董昭早年举孝廉,先后效力于袁绍、张杨等诸侯。后归附曹操,深受信任,参与了曹操集团的多项重大决策,尤其在政治谋划和制度建设方面贡献卓著。
主要事迹
董昭最著名的功绩之一是为曹操策划“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他建议曹操迎奉汉献帝至许都,使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主动,获得了号令天下的合法性。
在曹操进爵魏公、建立魏国的过程中,董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主持策划了劝进仪式,推动了曹魏代汉的进程,为曹丕称帝奠定了基础。
“昭创意畴立魏公,奏授九锡,皆从之。” ——《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历史评价
董昭以智谋和政治手腕著称,善于审时度势,精通权变。他不仅是一位谋士,更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在曹魏政权的制度建设和礼法制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后世对其“劝进”行为有争议,认为其推动了汉室的终结,但从曹魏的立场看,董昭是开国元勋,对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晚年与影响
董昭历任侍中、大鸿胪、太常、光禄大夫等要职,封爵乐平侯。晚年仍参与朝政,以老病辞官,于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曰“定”。
董昭一生历经乱世,以其智慧和忠诚辅佐曹魏三代君主,是汉末三国政治舞台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