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忠义谋士 · 刘备帐下重臣
伊籍,字机伯,兖州山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早年便追随刘备,是刘备创业初期的重要幕僚之一。伊籍以才辩机敏、忠诚可靠著称,在刘备入主益州后担任左将军从事中郎,深得信任。
据《三国志》记载,伊籍“机捷可观”,不仅文采出众,且反应敏捷,善于应对。他在外交和文书事务上多有建树,是刘备集团中不可或缺的智囊人物。
伊籍最初依附于荆州牧刘表。刘表死后,他转而投靠刘备,并迅速成为其心腹。在刘备与刘表之子会面时,伊籍便以机智应对化解尴尬,展现了其过人的应变能力。
刘备入川后,伊籍参与制定《蜀科》,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等人共同完善蜀汉的法律制度,为政权的稳定奠定了基础。他长期担任从事中郎,负责军政文书与参谋事务,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伊籍:“有才辨,性机捷,从先主入益州,迁昭文将军。”虽记载简略,但足以体现其才干与地位。
后世认为,伊籍虽不如诸葛亮、庞统等人声名显赫,但作为蜀汉政权的早期支持者和制度建设者,其贡献不容忽视。他代表了那些默默辅佐明主、不求闻达的忠贞之士。
在《三国演义》中,伊籍的形象较为单薄,仅在少数章节中出场,未能充分展现其历史价值。近年来,随着对三国历史的深入研究,伊籍作为一位真实可信、德才兼备的谋士,逐渐受到更多关注。
在现代影视与游戏作品中,伊籍开始作为隐藏角色或特殊谋士出现,象征着智慧与忠诚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