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魏开国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魏王位,同年逼迫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政权,改元黄初,定都洛阳。
曹丕自幼好文学,与父曹操、弟曹植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作以五言、七言见长,风格清丽婉转,《燕歌行》为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
继位称帝
曹操去世后,曹丕在洛阳迅速掌控局势,稳定军心,并逐步削弱汉室权力。他采纳尚书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笼络士族支持。黄初元年十月,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东汉正式灭亡,曹魏王朝开启。
“权之所以委质,非迫于兵威,亦自知天命已去,神器当归曹氏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曹丕即位后,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他对汉献帝以山阳公之礼安置,保全其性命,史称“禅让”。
治国举措
曹丕在位期间,致力于巩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他限制宦官、外戚干政,严禁后妃家族掌权。同时加强军事防御,多次亲征孙吴,虽未取得决定性胜利,但维持了北方的稳定。
文化上,曹丕重视儒学,设立太学,恢复礼乐制度。其所著《典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论文》篇提出“文以气为主”,影响深远。
文学成就
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推动者,曹丕不仅自身创作丰富,还积极组织文人集团。他的诗歌情感细腻,多写游子思妇、人生无常,代表作有《燕歌行》《杂诗》等。
《典论·论文》中,他评价“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徐干伟长、阮瑀元瑜、应玚德琏、刘桢公干”七子,开创了系统文学批评的先河。
身后评价
曹丕在位七年,于黄初七年(226年)病逝,年仅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后改世祖)。史家评价其“天资聪颖,才艺兼备,然性多疑忌,刻薄寡恩”。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