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朗(?-228年),本名王严,字景兴,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经学家,官至司徒,封兰陵侯。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因通晓经籍而被拜为郎中。汉末天下大乱,他出任会稽太守,后被孙策击败俘获。因其才学被礼遇,数年后返回中原,投效曹操,成为曹魏政权的重要文臣。
政治生涯
王朗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以稳重宽厚、明于治法著称。曹丕称帝后,王朗任司空,后迁司徒,位列三公。他主张宽政安民,反对严刑峻法,多次上疏劝谏皇帝节俭用度、体恤百姓。在法律方面,王朗参与修订《魏律》,对魏国法制建设有重要贡献。
王朗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博学的儒者。他精通《春秋》《孝经》等经典,著有《易传》《春秋左氏传解》等,影响深远。其孙王肃继承家学,成为魏晋时期重要的经学家。
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王朗被塑造成一个迂腐可笑的老臣形象。第九十三回“武乡侯骂死王朗”中,他在两军阵前被诸葛亮一番斥责后,气愤坠马而死。这一情节极具戏剧性,但并无史实依据。
“历史中的王朗是一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重臣,而非小说中那个不堪一击的腐儒。”
实际上,王朗去世时已年过七旬,自然病逝,与诸葛亮北伐时间并不完全重合。罗贯中通过艺术加工,强化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口才,却也扭曲了王朗的真实形象。
后世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王朗:“朗高才儒雅,而性严整慷慨,多威仪,恭俭节约。”可见其在当时备受尊敬。王朗一生致力于恢复礼乐、整顿法度,为曹魏政权的稳定与文化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汉魏之际的士人代表,王朗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的学术成就与政治实践,成为后世研究魏晋思想史的重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