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陈寿笔下的真实三国历史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期间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分为《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
作为“前四史”之一,《三国志》以简洁精炼的文笔和严谨的史实记录著称,是研究三国历史最核心的原始文献。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曾在蜀汉任职,蜀亡后入晋。他凭借个人学识与毅力,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了这部不朽史著。
陈寿治史注重实录,不妄加评论,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的评价广为流传。
《三国志》采用纪传体形式,以人物传记为主线,辅以典章制度与重大事件。其最大特点是“简略”,语言高度凝练,但信息密度极高。
与小说《三国演义》不同,《三国志》更注重历史真实性,较少虚构情节。例如,诸葛亮并未借东风,关羽也未温酒斩华雄,这些在正史中均有不同记载。
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补充了大量史料,极大丰富了原书内容。裴注引书二百余种,许多已佚文献因此得以保存片段。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乃至东亚各国对三国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