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xún yù),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颍川荀氏,自幼聪慧,有“王佐之才”的美誉。他最初投靠袁绍,后认为袁绍难成大事,转而投奔曹操,成为曹操统一北方过程中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荀彧为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方针,劝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曹操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这一举措不仅为曹操赢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也奠定了其日后统一北方的政治基础。
在军事上,荀彧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在官渡之战前力排众议,坚定曹操抗袁的决心。他推荐了荀攸、郭嘉、钟繇、陈群、司马懿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人才基础。
荀彧不仅善于战略规划,更具备深远的政治眼光。他主张以仁德治国,反对曹操过早称魏公,认为此举有违汉室正统。这种坚持原则的态度,体现了他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操守。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高度赞扬荀彧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操守。尽管荀彧最终因反对曹操称公而郁郁而终(一说被赐死),但他作为一代贤相的形象,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之中。
荀彧的一生,是理想与现实交织的一生。他既想匡扶汉室,又不得不辅佐曹操成就霸业。这种矛盾,正是那个乱世中士大夫命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