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董允(?-246年),字休昭,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董允以正直、忠诚著称,在蜀汉政权中担任要职,尤以在宫中匡正后主刘禅、抑制宦官黄皓而闻名,与诸葛亮、蒋琬、费祎并称为“蜀汉四相”。
董允早年与费祎同为太子刘禅的侍从,因其品行端正、识见高远,深受诸葛亮器重。诸葛亮北伐期间,常驻汉中,朝中事务多由董允主持,他恪尽职守,使宫中秩序井然,后主刘禅亦对其敬畏有加。
主要事迹
董允在担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期间,负责统领宫中宿卫,同时掌管宫廷事务。他坚持原则,对后主刘禅的生活方式多有规劝。据《三国志》记载,刘禅欲扩充后宫,董允坚决反对,认为此举不合礼制,最终使刘禅打消念头。
宦官黄皓在刘禅后期逐渐得宠,企图干预朝政。董允在世时,对黄皓严加斥责,使其始终不敢过分放肆。董允曾多次向刘禅进言,指出黄皓“趋走小臣,但当供洒扫”,若加以宠任,恐败坏国事。黄皓亦畏惧董允,不敢为非作歹。
“允内侍既久,边匡主上,后主益严惮之。”——《三国志·董允传》
历史评价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特别提及董允,称其“志虑忠纯”,并建议后主“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足见其信任之深。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董允:“秉心公亮,献可替否,臣不如允。”可见其在蜀汉群臣中的崇高地位。
董允去世后,接任者无所作为,黄皓逐渐专权,蜀汉政局日益腐败,最终走向衰亡。后人常感叹:“若董允尚在,黄皓岂得弄权?”足见董允在维系蜀汉政治清明中的关键作用。
结语
董允虽无显赫战功,却以忠诚、正直守护着蜀汉宫廷的最后底线。他在权力中心坚持原则,敢于直谏,是蜀汉后期难得的贤臣。其一生事迹,展现了古代士大夫“文死谏”的风骨,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