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颍川荀氏,早年被誉为“王佐之才”。
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初平二年(191年)投奔曹操,任司马,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尤其在官渡之战时力排众议,劝阻曹操退兵,坚定了曹操的作战决心。同时,荀彧为曹操举荐了钟繇、陈群、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被称为“曹操的智囊团缔造者”。
生平大事记
-
163年出生于颍川荀氏名门,自幼聪慧,被誉为“王佐之才”。
-
189年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文书器物。
-
191年投奔曹操,被任命为司马,从此成为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
196年建议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为曹操取得政治优势。
-
200年官渡之战前,力劝曹操坚守,提出“四胜四败论”,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
207年建议曹操停止征讨江东,先平定北方乌桓,巩固后方。
-
212年因反对曹操进爵魏公,触怒曹操,不久后去世,年仅五十岁。史载“忧郁而终”或“服毒自尽”。
历史评价
荀彧一生忠于汉室,虽辅佐曹操成就霸业,但始终以汉臣自居。他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和识人之明,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
后世常将荀彧与诸葛亮并称为“三国两大谋士”,但荀彧更侧重于战略规划与政治布局,是真正的“谋国之臣”。他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汉末士人在忠君与事权之间的深刻矛盾。
荀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格的士人典范。他廉洁自律,举荐贤才不徇私情,深得同僚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