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烟台)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他是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代,汉末大司马刘岱之弟。刘繇以正直清廉著称,初任郎中,后历任下邑长、下邳相等职。
兴平元年(194年),朝廷任命刘繇为扬州刺史。当时扬州治所寿春已被袁术占据,刘繇不得不渡江驻守曲阿(今江苏丹阳),由此在江东建立势力,成为对抗袁术和孙策的重要力量。
割据江东
刘繇在曲阿立足后,广招士人,任命名士许劭为谋主,吴景、孙贲等人协助,一度声势颇盛。他试图维持东汉朝廷在江东的权威,拒绝袁术的拉拢,展现出宗室大臣的气节。
然而,刘繇虽有忠义之名,却缺乏军事才能与决断力。他任用的将领如笮融、薛礼等人各怀异心,内部不稳。当孙策率军渡江扩张时,刘繇的防线迅速瓦解。
败于孙策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以援助吴景为名,率军进攻刘繇。刘繇先败于牛渚,再败于秣陵,部将太史慈虽奋力抵抗,仍难挽败局。孙策连克数城,刘繇势力土崩瓦解。
刘繇兵败后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试图重整旗鼓,但不久便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二岁。他的部众部分归附孙策,为江东孙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 —— 诸葛亮《后出师表》
历史评价
刘繇作为汉室宗亲,在乱世中力图维持正统,其忠义气节受到后人称道。但他优柔寡断,不善用人,终难成大事。他的失败,也标志着江东地区正式进入“孙氏时代”。
《三国志》评曰:“刘繇藻厉名行,好尚臧否,至于扰攘之时,据万里之士,成其枭雄之业,岂宜拘以礼法哉?” 可见其虽有德行,却非乱世之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