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其父朱桓为东吴名将,官至前将军、青州牧。朱异承袭父业,自幼习武,通晓兵法,是东吴后期重要的军事将领之一。
朱异画像(示意图)
生平事迹
朱异早年因父亲功勋入仕,担任郎官。后逐步升迁,历任骑都尉、偏将军等职。在东吴与曹魏的多次边境冲突中屡立战功,尤其在抵御魏国进攻的战役中表现出色。
太平二年(257年),魏将诸葛诞在寿春起兵反司马昭,并向吴国求援。吴主孙亮派朱异率军前往接应。朱异率军北上,与魏军多次交战,初期取得一定胜利。但在后续作战中,因吴国内部权臣孙綝指挥失误,屡次强令朱异冒进,导致军粮不继,士卒疲惫。
最终,朱异部队在不利条件下作战失利。孙綝为推卸责任,竟将战败归咎于朱异,将其杀害。一代良将,含冤而终,时人无不惋惜。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朱异:“骁勇果毅,有父风。”认为他继承了其父朱桓的勇猛与果敢。尽管最终结局悲惨,但朱异在东吴后期的军事防御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后世史家多认为,朱异之死是东吴后期政治腐败、权臣专权的缩影。他的冤死也严重削弱了东吴的军事力量,加速了吴国的衰落。
相关典故
“朱异北征”是三国后期的重要军事事件之一。此次战役不仅关系到诸葛诞之乱的走向,也暴露了东吴内部的权力斗争。朱异临阵被诛,成为三国时期因政治斗争而牺牲的典型将领。
在民间传说与戏曲中,朱异常被塑造成忠勇兼备、含冤而死的悲剧英雄形象,寄托了人们对忠臣良将遭遇不公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