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早年隐居南阳卧龙岗,后经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不仅在政治上推行仁政,发展经济,整顿吏治,更在军事上多次北伐曹魏,力图恢复汉室,其智慧与忠诚成为后世楷模。
隆中对与战略规划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跨有荆益、联吴抗曹、待机北伐”的战略蓝图。这一战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战略眼光。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节选
治国与北伐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受托孤之重,辅佐刘禅治理蜀汉。他推行法治,发展农业,改善民族关系,使蜀汉国力得以恢复。同时,他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虽未能成功,但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感动千古。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改进连弩,撰写兵法,其军事才能在《三国志》中多有记载。他所著《出师表》更是忠臣典范,被誉为“千古第一表”。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唐代以后,诸葛亮被尊为“武庙十哲”之一。民间更将其神化为智慧的化身,留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谚语。
无论是在史书记载还是文学演绎中,诸葛亮都以其超凡的智慧、严谨的治国方略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