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奇才 · 悲剧名臣 · 被废的股肱之臣
廖立,字公渊,武陵临沅(今湖南常德)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官员。他年少得志,不到三十岁便被刘备任命为长沙太守,是蜀汉政权中极具才干的青年才俊之一。诸葛亮曾将他与庞统并列,称其为“楚之良才”,足见其能力之出众。
廖立早年仕于刘备,任长沙太守。后因孙权袭取荆州,廖立归附刘备,被任命为巴郡太守。蜀汉建立后,升任侍中,深受重用。然而,廖立性格高傲,常直言不讳,逐渐引起同僚不满。
据《三国志》记载,廖立曾私下批评刘备、关羽等人战略失误,并对当时多位重臣如向朗、文恭等人的能力表示轻视。这些言论传至诸葛亮耳中,诸葛亮认为廖立“诽谤先帝,毁谤大臣”,动摇国本,遂上表弹劾。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下诏将廖立废为庶民,流放至汶山郡(今四川茂县一带)。廖立在流放地耕种度日,直至去世,未能再被起用。
诸葛亮在弹劾廖立的表文中称其“奉先帝瓦全之君,而怀鄙吝之心”,虽有才但“心术不正”。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廖立的直言可能源于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其悲剧结局也反映出蜀汉后期人才管理与言论环境的局限。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立本意,不欲为乱也,而所言感慨,似若忠臣。”可见廖立并非奸佞之徒,而是一位性格刚直、怀才不遇的悲剧人物。
廖立的故事常被后人引为“才高遭忌”或“言多必失”的典型。他的命运也提醒我们,在政治环境中,才华与直言需与智慧和时宜相平衡。尽管被废为民,但其才学与气节仍为史家所记,成为三国历史中一个令人唏嘘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