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馥(?-208年),字元颖,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官员。他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投靠曹操,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负责治理江淮地区,为曹魏在东南方向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信息: 活跃于东汉末年至建安年间,主要功绩在治理扬州,卒于208年。
生平事迹
临危受命,重建扬州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任命刘馥为扬州刺史。当时的扬州地处前线,饱经战乱,庐江太守刘勋曾盘踞于此,后被孙策攻破,城池残破,百姓流离失所。刘馥单骑赴任,在几乎没有行政基础的情况下,安抚流民,招纳豪强,重建地方秩序。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刘馥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在水利工程上的成就。他主持修建了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多处大型水利工程,灌溉农田,大大促进了江淮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也使当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加强防御,巩固边防
为抵御江东孙氏的侵扰,刘馥加固合肥城防,储备大量军事物资,并建立望哨系统。他所奠定的合肥防御体系,后来成为曹魏抵御东吴进攻的重要屏障,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壮举,正是建立在刘馥打下的基础之上。
历史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馥:“镇母丘俭、王凌之乱,有遗爱于民。” 虽然此评语有误记之嫌,但足见其在治理地方方面的卓越能力。刘馥虽无显赫战功,却以文治之才,在乱世中创造出一方安定繁荣的局面,是典型的“能臣”代表。
后世多将刘馥视为地方治理的典范,其注重民生、务实进取的作风,对后世官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