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公绪 · 东汉末年荆州刺史
孔伷(?—约191年),字公绪,陈留人(今河南开封一带),东汉末年大臣、名士。在汉末群雄割据的动荡时期,孔伷被朝廷任命为荆州刺史,成为当时荆州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之一。
孔伷以清廉正直、学识渊博著称,早年即有才名,曾师从名儒,深得士人敬重。他在政治上主张维护汉室正统,反对董卓专权,是当时少数仍忠于汉室的地方大员之一。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孔伷积极响应,加入关东联军。他虽未亲率大军北上,但在荆州积极整备军政,牵制南方势力,为联军提供战略支持。
据《三国志》《后汉书》等史料记载,孔伷在荆州任内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安抚百姓,试图在乱世中维持一方安定。他广纳贤才,重用士人,使荆州一度成为避乱士子的聚集地。
然而,孔伷的统治并未长久。约在初平二年(191年),他因病去世。其死后,荆州陷入权力真空,刘表趁机被朝廷任命接任荆州刺史,最终割据一方,成为汉末重要诸侯。
孔伷虽在三国历史中并非最耀眼的主角,但其清廉自守、忠于汉室的品格受到后世史家肯定。他在汉末乱世中努力维持秩序,为荆州地区的稳定做出贡献。
由于史料有限,孔伷的具体政绩和军事策略记载不多,但他作为汉室忠臣的形象,与董卓、袁术等割据军阀形成鲜明对比。他的早逝也标志着汉室在荆州影响力的进一步衰落。
今日回望,孔伷代表了那个时代仍坚守儒家理想与忠君观念的士大夫群体,其命运折射出东汉王朝走向崩塌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