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濬(206年-286年),字士治,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军事将领。他早年在曹魏为官,后归附司马氏,成为西晋建立过程中的重要军事人物。王濬以善于治水军、长于江河作战而闻名,是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人物之一。
建造楼船,训练水军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立志统一全国。王濬被任命为益州刺史,负责在蜀地建造战船、训练水军,为伐吴做准备。他在蜀地大造楼船,规模宏大,"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船上建有城墙、箭塔,可容纳大量士兵和战马,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水上作战平台。
王濬深知水军的重要性,不仅注重船只建造,更严格训练士兵,使晋军水师战斗力大幅提升。他所打造的水军成为日后顺江而下、直取建业的主力部队。
顺流而下,一举灭吴
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动全面伐吴战争,王濬率水军自益州顺长江东下。他突破吴军在长江险要处设置的铁锁、铁锥等防御工事,采用火攻烧断铁链,继续进军。
王濬大军势如破竹,连克西陵、夏口、武昌等地,最终于公元280年兵临建业城下。吴主孙皓见大势已去,自缚出降,吴国灭亡。王濬以水军主力完成灭吴大业,实现了三国归晋的历史性统一。
历史评价与影响
王濬的军事行动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终结。他凭借卓越的水军建设能力和战略眼光,完成了"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壮举。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中以此典故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王濬虽功高震主,一度遭人嫉妒构陷,但最终得到晋武帝的保护与嘉奖,官至抚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的军事成就为后世水军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中国古代水战史上的典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