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三国志”体裁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志》,实际上指的是两部不同的著作——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和罗贯中创作的小说《三国演义》。这两者在体裁上有着本质区别。
陈寿《三国志》:正史纪传体
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是一部正史,属于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该书以严谨的史笔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内容包括帝王本纪和人物列传,力求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
《三国志》的体裁是历史著作中的“纪传体正史”,其特点是史料性强、语言简练、注重史实考证。
罗贯中《三国演义》:历史演义小说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则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志》等史书为蓝本,通过艺术加工,加入了大量虚构情节、人物对话和战争描写,塑造了诸葛亮、关羽、曹操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体裁属于“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融合了历史、传奇、战争、权谋等多种元素,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和戏剧性。
两者的主要区别
简单来说,《三国志》是“史”,重在记述真实历史;《三国演义》是“文”,重在艺术创作。例如,历史上诸葛亮并未“借东风”,关羽也未“温酒斩华雄”,这些精彩情节均出自小说家的艺术虚构。
因此,当我们问“三国志是哪种体裁”时,若指陈寿的原著,则为“纪传体正史”;若泛指大众熟知的三国故事,则多指《三国演义》这一“历史演义小说”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