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嘏(gǔ)(209年-255年),字长元,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人,三国时期曹魏重臣、思想家、谋士。出身北地傅氏,为东汉末年名臣傅燮之后。傅嘏以才识知名,早年即有盛名,被誉为“当代之英”。他历仕魏明帝、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三朝,官至太常,封阳乡侯。
傅嘏初为黄门侍郎,后任河南尹。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傅嘏力劝司马师把握时机,巩固权力,为司马氏掌控魏国朝政立下大功。他深谙权变,善于审时度势,在魏国后期动荡的政治环境中,始终扮演着关键的谋士角色。
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文钦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师。傅嘏献策,建议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叛,以稳定军心。司马师采纳其计,亲征成功,但不久后病逝。傅嘏则护送司马师灵柩返回洛阳,并协助司马昭顺利接掌大权,避免了权力交接的动荡。
傅嘏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思想家。他著有《傅子》一书,原书已佚,部分内容散见于《三国志》裴松之注及其他类书中。《傅子》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人物评论等,强调“才性”之辨,主张“才须学而后成,学须才而明”,对当时的人物品评风气有深刻影响。
傅嘏在历史上评价颇高。陈寿在《三国志》中虽未为其单独立传,但在裴松之注引《傅子》中大量记载其言行。后世史家多认为傅嘏识时务、有远见,是推动司马氏代魏的关键人物之一。他虽身处权力漩涡,却能以智谋匡扶时局,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