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颍川荀氏,自幼才华出众,有“王佐之才”的美誉。
初为袁绍部下,后投奔曹操,成为其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荀彧不仅在战略规划上多有建树,更在人才举荐、内政治理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奠基人。
主要功绩
荀彧为曹操集团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公元196年,他力排众议,劝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巨大优势,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在军事战略上,荀彧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官渡之战前,他分析敌我形势,坚定曹操抗袁决心;战中又及时调度粮草,稳定军心。此外,他还为曹操举荐了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形成了强大的智囊团队。
“彧曰:‘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资仲豫,进李业为光禄大夫,引天下之豪杰,以示天下之归心。’”——《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悲剧结局
随着曹操权势日盛,逐渐萌生代汉自立之意。而荀彧始终以汉臣自居,坚持匡扶汉室的理想。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九锡,荀彧明确表示反对,认为此举违背臣节。
此举触怒曹操,荀彧因此失宠。同年,曹操南征孙权,命荀彧劳军,实则将其调离中枢。不久,荀彧便在寿春病逝,年仅五十岁。关于其死因,《三国志》记载为忧郁而终,亦有服毒自尽之说,成为三国历史上一大悲情人物。
历史评价
荀彧一生,既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坚守理想的士人。他在乱世中选择了辅佐曹操以实现天下统一,却又无法接受曹操取代汉室的结局,最终陷入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后世对荀彧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其“经天纬地之才,安邦定国之略”;也有人批评其“助曹篡汉,名节有亏”。但不可否认的是,荀彧以其非凡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