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自幼聪慧,以“孔融让梨”的典故闻名于世,是儒家礼让精神的典范代表。
生平事迹
孔融曾任北海相,故世称“孔北海”。他在任期间励精图治,招贤纳士,颇有政声。后入朝为官,因屡次讥讽曹操专权,言辞激烈,终被曹操所杀,其全家亦遭株连。
孔融才思敏捷,文章气势豪迈,代表作有《荐祢衡表》《与曹操论禁酒书》等,展现了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与不屈的士人气节。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语,为其被杀之因之一
历史评价
孔融一生坚守儒家理想,敢于直言进谏,虽身处乱世而不改其志。他的悲剧结局,反映了汉末士人与强权之间的激烈冲突。后世多赞其才学与气节,亦有批评其言辞过激者。
文化影响
“孔融让梨”的故事流传千年,成为儿童启蒙教育中的经典范例,象征着谦让与孝悌的美德。在《三国演义》中,孔融亦作为忠义之士的形象出现,深受读者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