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益州重臣的兴衰之路
赵韪(?-200年),字文纬,巴郡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东汉末年益州重要官员。他早年追随刘焉入蜀,成为其心腹谋士,在刘焉割据益州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赵韪深得刘焉信任,被任命为征东中郎将,负责镇守东部边境。他协助刘焉铲除益州本土豪强,巩固统治,为刘氏在巴蜀建立割据政权奠定了基础。刘焉死后,赵韪又拥立其子刘璋继位,继续执掌朝政。
刘璋继位后,赵韪官至征东中郎将、太仆,总揽军政大权。他利用职权,任用亲信,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成为益州实际上的掌权者。
随着权力的增长,赵韪与刘璋的矛盾日益激化。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赵韪联合益州本土豪强发动叛乱,围攻成都。然而,由于刘璋得到东州兵的支持,赵韪最终兵败被杀。
赵韪是东汉末年巴蜀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既是刘焉父子统治的奠基者,也是其统治危机的制造者。他的兴衰反映了外来势力与本土豪强之间的复杂矛盾,是研究三国前期益州政局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