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郤正(?—约278年),本名郤纂,字令先,河南偃师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文学家。郤正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郤俭曾任州刺史,父亲郤揖随孟达投降曹魏。郤正自幼孤贫,但勤学不辍,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写作。
仕途经历
郤正在蜀汉历任秘书吏、秘书令史、秘书郎、秘书令等职,长期掌管朝廷文书典籍。他为人淡泊名利,安于清贫,即使在官场沉浮三十余年,也未曾趋炎附势。在黄皓专权时期,许多官员争相巴结,唯独郤正保持清廉,不与之交往,因此虽有才学却长期未得升迁。
蜀亡之际的忠义之举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惊慌失措,欲逃往南中或东吴。郤正挺身而出,力劝刘禅投降魏国,认为此举可保全百姓性命与宗庙社稷。刘禅采纳其建议,开城投降。郤正在蜀汉灭亡的关键时刻,以国家百姓为重,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智慧。
随侍洛阳,忠心不改
刘禅被迁往洛阳后,郤正毅然辞去官职,随行前往。在洛阳期间,他悉心教导刘禅应对司马昭的试探,帮助其安然度过“乐不思蜀”的考验。郤正的忠贞与智慧,赢得了司马昭的敬重。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任命郤正为安阳令,后官至巴西太守。
文学成就
郤正擅长辞赋与文章,曾作《释讥》一文,仿效司马相如《答客难》体例,抒发自己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情怀。他的文章风格典雅,思想深邃,在当时颇受赞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内秉清正,外视淡泊,实为士人楷模”。
历史评价
郤正在史书中虽不如诸葛亮、姜维等人显赫,但他以文臣之身,在乱世中坚守道义,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堪称蜀汉最后的忠臣之一。他不以权谋取利,不因时势变节,其人格魅力与政治智慧,至今仍值得后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