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董昭(156年-236年),字公仁,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东汉末年著名谋士、政治家,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以智谋深远、善于权变著称,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年经历
董昭初为袁绍部下,任巨鹿太守。后察觉袁绍难成大事,遂转投曹操。曹操对其极为赏识,委以重任。董昭善于洞察时局,曾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稳定军心,化解危机。
辅佐曹操
董昭建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曹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此后,他长期担任曹操的谋主之一,参与制定多项重大战略。在官渡之战前后,董昭通过书信离间袁绍部将,削弱其内部团结,为曹操取胜创造有利条件。
政治才能
董昭不仅善谋,亦精于政务。他曾主持修订朝廷礼仪制度,推动曹魏官制建设。魏文帝曹丕即位后,董昭任大鸿胪、太常等职,封乐平侯。明帝时期仍受重用,终年八十一岁,谥曰“定”。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昭有王佐之才,秉忠贞之节。”董昭虽不如荀彧、郭嘉等人广为人知,但其在政治谋略与制度建设方面的贡献不可忽视。他是连接汉魏之际的重要人物,体现了乱世中士人的现实选择与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