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范慎(生卒年不详),字孝敬,沛国沛县(今江苏沛县)人,三国时期东吴著名大臣、学者。他以博学多才、品行高洁著称,历仕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朝,是东吴中后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
范慎早年以才学闻名,被举为孝廉,后入仕东吴。他不仅精通经学,而且善于论辩,在朝中享有极高声誉。陆机在《辩亡论》中将其与张悌、华核等人并列,称其“皆节概果毅,谋猷弘远”。
政治生涯
范慎在东吴朝廷中历任要职,曾任太子太傅、太尉等职,是东吴后期重要的辅政大臣之一。他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对孙皓的暴政多有规劝,虽未被完全采纳,但其风骨为时人所敬重。
在太子孙登执政期间,范慎是其重要幕僚之一,与其他名士如诸葛恪、张休等人共同辅佐太子,形成了东吴早期较为清明的政治局面。他主张以德治国,重视教化,强调君主应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学术成就
范慎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他著有《矫非》二十卷,对当时社会风气和政治弊端进行了深刻批判,体现了其儒家治世思想。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辞采华美,被时人誉为“江东之秀”。
在经学方面,范慎精通《春秋》《尚书》等经典,其学术观点融合了儒家仁政思想与法家治术,主张“德主刑辅”,对东吴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虽未为范慎单独立传,但多处提及此人,称其“才堪良辅,德配君子”。后世史家多认为,范慎是东吴后期少有的正直大臣,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东吴的衰败进程。
范慎的一生体现了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他虽未能力挽狂澜,但其高洁的品格与坚定的政治操守,使其成为三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