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献帝刘协虽为天子,实则沦为权臣操控的傀儡。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廷大权。曹操虽表面尊奉天子,但专断朝政,引起汉献帝及部分忠于汉室的大臣强烈不满。
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汉献帝不甘受制于曹操,密令董贵人之父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恢复皇权。这一密令被缝于衣带之中,故史称“衣带诏”事件。
主要人物
汉献帝刘协:东汉末代皇帝,年幼即位,一生颠沛流离。在曹操控制下,虽有恢复汉室之心,却无力回天。
董承:汉献帝妃嫔董贵人之父,官至车骑将军。受密诏后联络反曹势力,策划诛杀曹操。
曹操:时任司空,录尚书事,掌握军政大权。以汉天子名义征讨四方,逐步统一北方。
据传,刘备也曾参与密谋,但因出征在外而未直接卷入后续行动。
事件经过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董承自称领受汉献帝密诏,开始秘密联络朝中反对曹操的势力。他与将军吴子兰、种辑、王子服以及刘备等人结盟,共谋诛杀曹操。
然而,密谋尚未发动,即因家奴告密而败露。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得知此事,立即逮捕董承等人。董承、吴子兰、种辑、王子服等人皆被处死,并夷三族。
《三国志·武帝纪》载:“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已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亦未能幸免,被曹操下令处死,汉献帝求情亦不得。
历史争议
关于“衣带诏”的真实性,历代史家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此诏书可能为董承为增强反曹合法性而伪造;亦有观点认为,汉献帝确有此意,但未必形成正式诏书。
然而,无论诏书真伪,衣带诏事件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皇权衰微、权臣当道的政治现实,也成为曹操彻底清除朝中异己、巩固权力的重要契机。
历史影响
衣带诏事件后,曹操进一步加强了对朝廷的控制,彻底清除了内部潜在威胁。同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一事件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在《三国演义》中被浓墨重彩地描绘,强化了曹操“奸雄”与汉室忠臣对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