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纪第一(节选)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曹参的后人。桓帝时,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无人知晓其本姓。曹嵩生下太祖。
太祖年少时机警聪慧,有权谋,但行为放荡不拘小节,当时的人并未觉得他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认为他不凡。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非有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你吧!”
文帝纪第二(节选)
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的太子。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县。建安十六年,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被立为魏国太子。太祖驾崩后,太子继位丞相、冀州牧。当年,汉献帝禅让帝位,改年号为黄初,大赦天下。
黄初七年五月,文帝驾崩于洛阳,享年四十岁。遗诏依照古代制度,不许修建寝庙,只在太庙设立衣冠几杖,供四时祭祀。丧事一切从简,不得劳民伤财。
明帝纪第三(节选)
烈祖明皇帝讳叡,字元仲,文帝的太子。因母亲甄氏被赐死,未能被立为太子。太和六年,进封为武德侯。太和七年,被立为皇太子。文帝驾崩,太子继位,大赦天下。
明帝自幼聪慧,与朝臣议论政事,常有独到见解。即位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魏国国势一度强盛。但后期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耗费巨大,百姓颇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