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中国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约公元184年—280年)的历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正史文献。那么,这部经典史书究竟有多少字?
综合多个版本统计,《三国志》全书(含魏书、蜀书、吴书)正文总字数约为36万余字。若计入南朝宋裴松之的注解,则总字数超过70万。
《三国志》的结构与各部分字数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分为三个部分:
- 《魏书》:三十卷,约20万字
- 《蜀书》:十五卷,约7万字
- 《吴书》:二十卷,约9万字
三部分合计正文约36万字。由于古代汉字为繁体,且无标点,现代点校本在排版上会有所差异,但字数基本稳定在这一范围。
裴松之注:字数翻倍的关键
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并非单纯解释文字,而是广泛征引了200余种已佚或存世的史料,补充了大量细节、异闻和背景。裴松之的注解内容极为丰富,字数甚至超过了陈寿原文。
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通行本《三国志》(如中华书局点校本),通常包含原文与裴注,总字数可达70万以上。这也是为何不同统计中字数差异较大的原因。
为何字数统计会有出入?
不同版本的《三国志》在字数上略有差异,主要原因包括:
- 版本来源不同(如百衲本、武英殿本、中华书局本等)
- 是否包含目录、序言、附录等非正文内容
- 繁简体转换与标点符号的计算方式
- 部分异体字、通假字的处理
结语
综上所述,《三国志》正文约36万字,是一部精炼而深刻的史学巨著。其文字简练,被誉为“良史之才”,而裴松之的注解则极大丰富了其历史信息量。无论是研究三国历史,还是欣赏古典文笔,这部36万字的史书都值得深入阅读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