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曹髦(241年-260年),字彦士,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第四位皇帝,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他于公元254年被权臣司马师拥立为帝,时年十四岁。曹髦自幼聪慧好学,有才学,通经史,尤好《尚书》《左传》。
作为曹魏皇室的后裔,曹髦深知司马氏专权对曹魏政权的威胁。他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试图重振皇权,与司马氏展开激烈斗争,最终以悲剧收场。
历史背景
曹髦即位时,曹魏政权已大权旁落。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军政大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朝中大臣多为司马氏亲信,皇帝形同虚设。在这种背景下,曹髦虽有振兴之志,却无实权之基。
司马师废黜齐王曹芳后,选择年幼的曹髦继位,正是看中其易于控制。然而曹髦并非懦弱之君,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并开始谋划夺回权力。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甘露之变
公元260年,年仅十九岁的曹髦决定孤注一掷,亲自率领宫中宿卫、奴仆数百人讨伐司马昭。他深知此举凶多吉少,但仍慷慨陈词:"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 曹髦拔剑登辇,率领宫人冲出皇宫
- 在宫门遭遇司马昭亲信贾充率领的军队
- 曹髦亲自持剑拼杀,士兵不敢直视天子
- 贾充指使成济弑君,曹髦被戈刺死,年仅二十岁
这场突如其来的政变以曹髦的惨死告终,史称"甘露之变"。曹髦之死彻底暴露了司马氏的野心,也标志着曹魏皇权的彻底终结。
历史评价
曹髦虽在位时间短暂,却因其悲壮的抗争而留名史册。他不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昏庸无能,反而是一位有理想、有气节的年轻君主。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才慧夙成"、"有其志而无其时"。
曹髦的悲剧在于,他生不逢时,面对根深蒂固的权臣势力,即使有心振兴,也难以扭转乾坤。他的死亡不是懦弱的屈服,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壮烈抗争,为曹魏王朝画上了一个悲壮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