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位之初:承父遗志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年仅十七岁的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继承皇位,史称蜀汉后主。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刘禅选择完全信任诸葛亮,延续其父托孤之命,使得蜀汉政权在初期得以稳定。
在诸葛亮主政期间,刘禅并未干预军政大事,表现出极大的克制与信任。这为诸葛亮南征北伐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也体现了刘禅作为君主的识人之明与政治智慧。
诸葛亮逝世后的执政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刘禅开始亲自处理朝政,任用蒋琬、费祎、董允等贤臣,维持了蜀汉政权的平稳运转。他停止大规模北伐,休养生息,使国力得以恢复。
史载刘禅“政由葛氏,祭则寡人”,说明他在诸葛亮时期已懂得君臣分工之道。诸葛亮死后,他并未陷入权力真空,而是逐步建立自己的执政班底,展现出一定的治国能力。
亡国与“乐不思蜀”
公元263年,魏国大举伐蜀,邓艾奇袭成都。面对强敌压境,刘禅听从谯周建议,选择投降,蜀汉灭亡。此举虽遭后世诟病,但也避免了百姓生灵涂炭。
被俘至洛阳后,司马昭试探刘禅是否有思乡之意,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这一典故成为“阿斗”懦弱无能的象征,但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刘禅为保全性命而采取的韬晦之策。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 ——《三国志》评
历史评价:被误解的君主?
刘禅在位四十余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既非雄才大略,也非彻底昏庸。在强臣辅佐下能守成,在亡国之际能保民,其政治选择值得重新审视。
“扶不起的阿斗”已成为文化符号,但历史中的刘禅或许比演义中更为复杂。他的一生,是乱世末主的无奈,也是生存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