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荀攸(157年-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士,被曹操誉为“谋主”。荀攸出身名门,为荀彧之侄,自幼聪慧,深通谋略。他辅佐曹操二十余年,参与了官渡之战、征讨吕布、平定河北等一系列重大战役,屡出奇谋,为曹魏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荀攸为人低调谦和,智计百出而不自矜,深得曹操信任。《三国志》评价其“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是三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智谋之士之一。
主要功绩
建安三年(198年),荀攸献计曹操,先引水淹下邳,后劝降吕布部将,最终擒杀吕布,为曹操除去一大劲敌。此计充分展现了荀攸善于利用地形与心理战的高超谋略。
官渡之战中,荀攸建议曹操佯装退兵,诱敌深入,而后奇袭乌巢粮仓,大破袁绍。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荀攸的谋略功不可没。此外,他还曾建议曹操先攻袁谭、袁尚,再各个击破,最终平定河北。
历史评价
曹操曾高度评价荀攸:“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又言:“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可见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之高。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荀攸“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将其比作汉初的张良、陈平,足见其智谋之卓越。荀攸一生献计十二策,多已失传,但其“智可及,愚不可及”的处世哲学,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
后世影响
荀攸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谋士,更是一位深谙政治权变的智者。他懂得在乱世中保全自身,低调行事,不争功名,因此得以善终。这种“大智若愚”的智慧,成为后世文人推崇的典范。
在现代文化中,荀攸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各类三国题材的影视、游戏与小说中,作为智慧与忠诚的象征,继续影响着人们对三国历史的认知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