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张悌(?-280年),字巨先,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东吴名臣、将领。张悌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以才学闻名于世。在东吴后期,他历任屯骑校尉、尚书、丞相等要职,是吴国末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张悌为人正直,敢于直谏。在吴主孙皓统治时期,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张悌多次上书劝谏,虽未被采纳,但仍坚持己见,表现出一位士大夫的风骨。他深知吴国国势已衰,但依然尽忠职守,力图挽救危局。
晋灭吴之战
公元280年,西晋发动灭吴之战,大军顺江而下,势如破竹。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张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亲率三万大军渡江迎战晋军于版桥(今安徽和县境内)。
当时部将劝其固守,张悌却慨然道:“吴之将亡,贤愚所知,然悌恐蜀汉之耻,不欲生还。”他决心以死报国,与国家共存亡。在战斗中,张悌身先士卒,最终战败被杀,壮烈殉国。
“吴之将亡,贤愚所知,吾恐蜀之耻,不欲生还。”——张悌临战前言
历史评价
张悌的忠贞与气节受到后世高度评价。《三国志》作者陈寿称赞他“才识达命,殆将有由然也”。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感叹:“张悌之死,吴之亡也,悲夫!”
张悌虽未能挽救东吴的灭亡,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以及以身殉国的壮举,使其成为三国末期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他的事迹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乱世中士人风骨的典范。
后世影响
张悌的事迹被载入史册,成为忠臣的象征。后人常以张悌与蜀汉的诸葛瞻、邓艾之子邓忠等并称,作为三国末期忠烈之士的代表。
在现代文化中,张悌的形象也出现在各类三国题材的文学、影视和游戏中,虽然不如诸葛亮、关羽等人知名,但在历史爱好者中享有崇高地位,被视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情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