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魏开国皇帝,220年逼迫汉献帝禅让,代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在位期间改革选官制度,确立九品中正制,平定青州、徐州一带割据势力,巩固北方统一。
继位称帝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刘协禅位于曹丕,曹丕三让而后受之,登坛即位,改元黄初,定都洛阳。此举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终结和三国时代的正式开启。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
治国举措
曹丕在位期间,注重文治,恢复和发展生产,多次发布诏令劝课农桑。他采纳陈群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对后世门阀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他加强中央集权,限制诸侯王权力,巩固皇权统治。
文学成就
曹丕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论,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深远。其诗作清丽婉转,代表作有《燕歌行》等,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晚年与评价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其“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但也指出其“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的权谋性格。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