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伊藉(生卒年不详),字机伯,兖州山阳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早年便追随刘备,是蜀汉集团的重要谋士之一。伊藉以忠诚、机智著称,在刘备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三国志》记载,伊藉在刘备投靠刘表期间便已加入其阵营,长期担任外交和谋略工作。他善于言辞,反应敏捷,深得刘备信任。在刘备入主益州后,伊藉被任命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参与机要事务。
"伊藉为人聪慧,有胆识,每与刘备议事,皆能切中要害,是刘备早期创业的重要智囊之一。"
历史事迹
襄阳救主
据《三国演义》描述,伊藉曾在襄阳宴会上察觉蔡瑁等人欲加害刘备,巧妙地以"如厕"为由提醒刘备,助其骑的卢马逃脱,上演了"马跃檀溪"的传奇故事。
外交使臣
伊藉多次作为刘备的使者出使东吴,与孙权、鲁肃等人交涉,展现了出色的外交才能,在联吴抗曹的战略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制定礼仪
刘备称汉中王后,伊藉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共同制定朝廷礼仪制度,为蜀汉政权的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文学形象
在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伊藉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其机智忠义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在"刘皇叔跃马过檀溪"一回中,他冒着生命危险提醒刘备,展现了对主公的赤胆忠心。
与正史相比,《三国演义》强化了伊藉的智谋形象,将其塑造成一位善于察言观色、反应敏捷的谋士。尽管在小说后期鲜有出场,但他在刘备创业初期的作用不可忽视。
伊藉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长河中不仅有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也有默默奉献的忠义之士。他们或许不显山露水,却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