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隐士谋臣,智慧与气节的典范
田畴(生卒年不详),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今河北蓟县)人,东汉末年著名隐士、学者和谋士。在群雄并起、战乱频仍的三国时代,田畴以其卓越的智慧、高尚的气节和独特的治理才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之乱后,天下大乱。田畴因感念刘虞之恩,立志为其报仇。他率领宗族及归附者数百人进入徐无山中,亲自制定律令,发展生产,吸引了大量流民,使徐无山成为乱世中的一方乐土。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向导迷失道路,军中缺粮,形势危急。田畴主动求见,献上奇策,建议改走隐蔽小路,出其不意地突袭乌桓。曹操采纳其计,大破乌桓于柳城,彻底解决了北方边患。
在徐无山期间,田畴不仅是一位隐士,更是一位卓越的地方治理者。他制定法律,建立秩序,鼓励农耕,发展教育,使数千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史载“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
尽管声名远播,田畴多次拒绝朝廷和各方势力的征召。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在乱世中为官,体现了古代士人“不事二主”的忠义观念和“隐逸避世”的高洁品格。
曹操大破乌桓后,论功行赏,欲封田畴为亭侯,食邑五百户。田畴坚决推辞,表示自己献策只为报国仇,非为求官爵。曹操多次劝说,田畴甚至以死明志,最终曹操只得作罢。
此后,田畴继续隐居,专注于学问与教育。他去世后,其门人私谥为“靖节先生”,足见其人格魅力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