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颍川荀氏,早年被誉为“王佐之才”,在乱世中选择辅佐曹操,为其制定战略方针,举荐人才,处理内政,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功臣。
主要功绩
战略规划
荀彧为曹操制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劝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优势地位。这一举措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军事贡献
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因粮草不足欲退兵,荀彧力劝其坚持,最终助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后又建议曹操先灭吕布,再图袁绍,为统一北方指明了方向。
人才举荐
荀彧为曹操举荐了大量人才,包括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郭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曹魏政权的中坚力量,形成了强大的“颍川士人集团”。
人物评价
曹操评价:“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公达之退恶,不退不止。” 又称“吾之子房也”。
陈寿《三国志》:“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
后世评价:荀彧被视为儒家理想中的“帝王师”,既有治世之才,又坚守汉室正统,其人格魅力与政治智慧备受推崇。
逝世与争议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九锡,荀彧认为此举违背臣节,予以反对。同年,荀彧在寿春去世,年五十。关于其死因,《三国志》记载为忧郁而终,《后汉书》则暗示被曹操赐死。荀彧之死成为三国史上一大谜团,也体现了他在忠于汉室与辅佐曹操之间的矛盾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