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曹魏至西晋时期著名将领。出身太原王氏,其父王昶为曹魏司空。王浑早年仕于曹魏,历任尚书郎、徐州刺史等职。西晋建立后,深受晋武帝司马炎信任,官至征东大将军、司徒,封京陵侯。
王浑以沉稳持重、善于谋略著称,在西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灭吴之战中担任东路统帅,为晋朝的统一立下赫赫战功。
主要事迹
王浑在晋吴对峙期间长期镇守扬州,负责对东吴的军事防御与战略准备。他治军严明,深得士卒拥戴,同时注重屯田,增强军备,为后续的灭吴战争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279年,晋武帝发动全面伐吴之战,王浑率军自寿春出发,渡过淮河,击败吴军主力,成功牵制住东吴名将张悌的部队,并在版桥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尽管最终灭吴首功被王濬捷足先登,但王浑的战略部署与正面牵制起到了关键作用。
历史评价
《晋书》评价王浑“性情温雅,有器量”,“在州有惠政,百姓安之”。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有政绩的地方官员。虽然在灭吴之后与王濬争功,略显瑕疵,但其整体功绩与德行仍为后世所称道。
王浑代表了西晋初期一批既有军事才能又具政治素养的士族将领,他的经历反映了从三国割据到天下一统的历史进程。
生平年表
- 223年:出生于太原王氏家族。
- 254年:任曹魏尚书郎,步入仕途。
- 266年:西晋建立,任徐州刺史,镇守东南。
- 277年:调任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 279年:参与晋灭吴之战,率军击败吴军主力。
- 280年:吴国灭亡,因功进爵,拜征东大将军。
- 297年:病逝,谥号“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