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作为汉室宗亲,他以仁德著称,一生致力于复兴汉室,与曹操、孙权并列为三国时代最重要的三位政治家。
刘备早年家境贫寒,以织席贩履为生,但胸怀大志。他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与关羽、张飞结为兄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最终建立蜀汉政权,成为一代帝王。
主要生平
- 161年:出生于涿郡,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
-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组织义军参与平乱,开启军旅生涯。
- 207年:三顾茅庐,得诸葛亮辅佐,获得《隆中对》战略规划。
- 208年:联合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基础。
- 214年:夺取益州,建立稳固根据地。
- 219年:进位汉中王,势力达到顶峰。
- 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 222年: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兵败于陆逊。
- 223年: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庙号汉昭烈帝。
历史评价
刘备以“仁德”闻名于世,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他善于团结人才,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皆愿为其效死力。
尽管军事上屡遭挫折,但刘备百折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从一介布衣到建立帝业,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君主之一。
文化影响
刘备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被进一步美化,成为“仁君”的典范。民间流传着大量关于他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等,深入人心。
至今,成都武侯祠仍供奉刘备陵墓,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瞻仰,纪念这位传奇的三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