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何为“三郤”?
“三郤”指的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郤氏家族的三位核心人物:郤锜(qì)、郤犨(chōu)、郤至。他们同属晋国公族分支,凭借军功与政治联姻迅速崛起,在晋厉公在位期间(公元前580年—前573年)达到权力巅峰,一度掌控晋国军政大权,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卿大夫集团之一。
然而,盛极而衰。“三郤”专横跋扈,结怨甚众,最终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晋厉公联合其他卿族诛杀,郤氏家族由此覆灭。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春秋中后期晋国卿族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君权与卿权的复杂博弈。
三郤其人:权势的构建
郤锜:郤克之子,继承父业,担任晋国上军将,是三郤中的军事领袖。他性格刚愎,行事强硬,在鄢陵之战(公元前575年)中立下战功,进一步巩固了郤氏的地位。
郤犨:郤克的堂弟(一说族弟),官至新军将,后升任新军佐。他主管刑狱与外交,善于结党营私,利用职权广纳贿赂,排斥异己,是三郤中的政治操盘手。
郤至:郤克的侄子(郤犨之子),担任新军将,以智谋和辩才著称。他在鄢陵之战中表现突出,战后积极参政,言论常影响国策,被誉为“多文”之士,但也因锋芒毕露招致忌惮。
——《国语·晋语》晋厉公反思诛杀三郤的原因
兴衰转折:从鼎盛到覆灭
三郤的权势在鄢陵之战后达到顶峰。他们不仅掌握军队,还控制朝政,门庭若市,宾客盈门。但其骄横之态也日益明显:侵占田产、打压贤能、干预君命,引起了晋厉公和其他卿族(如栾氏、中行氏)的强烈不满。
晋厉公深感君权受制,决意铲除三郤。公元前574年,他采纳嬖臣胥童、夷羊五等人的计策,趁三郤入朝之际,伏兵于端门之内,一举将三人擒杀。随后,郤氏家族被彻底清洗,财产没收,封地瓜分。
三郤之死并未解决晋国的根本矛盾。不久之后,晋厉公本人也在栾书、中行偃发动的政变中被囚禁并杀害。这标志着晋国进入卿族全面主导政局的时代,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埋下伏笔。
历史启示
“三郤之乱”是春秋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卿族势力膨胀对君权的威胁,也展现了卿族之间既合作又倾轧的复杂关系。三郤的悲剧在于,他们虽有才能与功绩,却未能克制权欲,缺乏政治远见,最终成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三郤的覆灭加速了晋国公室的衰落和卿族专权的进程。他们的兴衰警示后人:权力若失去制约与德行的约束,即便一时显赫,终难逃覆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