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简介
王弼(226年-249年),字辅嗣,山阳郡(今山东济宁)人,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聪慧过人,少年时便以才学闻名,与何晏、夏侯玄等人齐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
王弼虽然年仅二十三岁便因疠疾早逝,但其思想成就极高,尤其在《周易》和《老子》的注解上,开创了以义理释经的新风,对后世哲学、文学乃至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主要思想
王弼主张“以无为本”,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是“无”,“无”不是虚无,而是超越具体形器的本体。他强调“得意忘言”,认为理解经典应超越文字本身,把握其深层义理。
在《周易略例》中,他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反对汉代繁琐的象数易学,提倡简约、理性的哲学思辨。他的《老子注》更是系统阐述了道家“无为而治”、“崇本息末”的思想,成为后世研究《道德经》的重要参考。
历史影响
王弼的思想为魏晋玄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影响了嵇康、阮籍、郭象等后世思想家。他的注经方法打破了汉代经学的僵化模式,推动了中国哲学向形而上学的深化发展。
唐代以后,王弼的《周易注》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标准之一,其地位极高。直至今日,王弼仍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最具创造力的天才之一,其思想在现代哲学研究中仍被广泛探讨。
著作选录
“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 ——《老子指略》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周易略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