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出身名门,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皆为汉三公。王粲少有才名,为蔡邕所赏识。
初平三年(192年),因关中之乱,南下依附荆州刘表,未被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荆州,王粲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曹操,自此受到曹操父子重用,历任丞相掾、军谋祭酒等职,赐爵关内侯。
王粲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赋文采斐然,情感深沉。代表作《七哀诗》三首,真实描绘了汉末战乱中百姓的苦难,被誉为"诗史"之作。其《登楼赋》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情景交融,是汉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重要作品。
《文心雕龙》称其“文秀而质羸”,在文学史上地位崇高。与曹植并称“曹王”,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体现者。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昔文帝、仲宣之论,有集列于百川。”可见其在当时文坛之地位。曹操父子对其极为器重,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王粲不仅文才出众,亦通算术、棋艺,可谓全才。他的一生,见证了汉末乱世的动荡,也展现了士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与坚守。
王粲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均受其现实主义风格影响。其《登楼赋》成为后世登高怀远题材的典范。在襄阳等地,至今仍有纪念王粲的遗迹。
作为“建安七子”中最杰出的代表,王粲以其深沉的情感、高超的文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