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乔瑁(?-约190年),字元伟,东汉末年官员,广陵人(今江苏扬州一带)。他是东汉末年较早举起反董卓大旗的地方实力派之一,曾任东郡太守,在汉末群雄并起的时代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乔瑁出身官宦世家,其家族在地方有一定声望。他为人正直,有谋略,深得百姓爱戴。在董卓篡权、祸乱朝纲之际,乔瑁毅然响应关东诸侯的号召,成为讨伐董卓联军的重要成员之一。
讨伐董卓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关东各州郡长官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讨董联军。乔瑁积极响应,率东郡兵马加入联军,驻扎于酸枣。他在粮草调度和军事部署上贡献颇多,是联军中较为务实的将领之一。
据《三国志》及《后汉书》记载,乔瑁曾多次向盟主袁绍献策,主张速战速决,避免久拖不决导致联军内部分裂。然而由于各路诸侯心怀异志,联军最终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逐渐瓦解。
“瑁素有忠节,闻卓乱政,泣涕发兵,欲清君侧。”——《英雄记》
与刘岱之争
讨董期间,乔瑁与兖州刺史刘岱关系紧张。二人因军粮分配问题产生矛盾,刘岱竟悍然出兵袭杀乔瑁,吞并其部众。这一事件震惊关东,暴露了联军内部的严重分裂。
乔瑁之死不仅是一位忠臣的陨落,也象征着汉室忠良在乱世中难以立足的悲剧。他的死亡加速了讨董联盟的瓦解,使得曹操等真正有志匡扶汉室者更加孤立。
历史评价
乔瑁虽非顶级历史人物,但其忠于汉室、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铭记。陈寿在《三国志》中虽未为其立传,但在多处提及此人,肯定其早期抗董之举。
后世史家多认为,乔瑁是汉末少有的“循吏”代表,若能得遇明主,或可成就一番事业。他的悲剧结局,正是那个“忠良见戮,奸雄当道”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