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被历史尘封的蜀中智者
郑度,字不详,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的部下,担任州从事一职。他虽在正史中记载不多,却在刘备入蜀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一条极具战略眼光的计策,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谋略。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率军进攻益州,意图夺取刘璋的基业。面对来势汹汹的刘备大军,刘璋部下多有畏惧。此时,郑度挺身而出,向刘璋献上一条“坚壁清野”之计。
郑度建议:“刘备孤军深入,兵不满万,且将士疲惫。可尽驱巴西、梓潼百姓内徙,焚其仓廪,清野以待。如此,不过百日,刘备粮尽必退,我军追击,可获全胜。”此计若被采纳,极有可能改变三国历史的走向。
然而,刘璋却以“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为由,拒绝了郑度的建议。最终,刘备成功夺取益州,奠定了蜀汉立国的基础。郑度也因此计未用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成为一位“怀才不遇”的谋士典型。
陈寿在《三国志》中虽未为郑度立传,但裴松之注引《英雄记》记载了此事,足见其计策之高明。后人常感叹:“郑度一策,可退刘备,惜刘璋不用。”郑度的智慧与远见,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