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晔(?-约234年),字子扬,淮南成德人,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战略家、谋士。出身汉室宗亲,少有才名,被曹操誉为“吾之子房”。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屡献奇策,是曹魏政权建立过程中的关键智囊之一。
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自幼聪慧过人。据载七岁时便能洞察人心,判断家族事务。少年时即以才学闻名江淮,后避乱扬州,为庐江太守刘勋所用。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攻破庐江,刘晔审时度势,归附曹操,自此开启其辉煌的谋士生涯。
刘晔一生为曹操父子献计数十,多为决定性战略。官渡之战前后,他劝曹操先定吕布、后图袁绍;征讨张鲁时,力主速战速决;在汉中之战后,又建议趁胜追击刘备,可惜未被采纳。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刘晔任侍中,多次准确预判吴蜀动向。太和年间,他又建议曹叡主动出击东吴,虽未果,但其战略眼光备受称道。
刘晔以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冷静的判断力著称。他不仅精通兵法,更善于洞察人性与政局变化。然而晚年因直言进谏而渐被疏远,最终郁郁而终。尽管如此,他在曹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后世常将他与荀彧、郭嘉并列,视为曹魏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刘晔的一生,是智慧与时代碰撞的缩影。他的谋略不仅影响了三国格局,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