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大臣和将领。他出身江南士族,仪表堂堂,才兼文武,以忠直敢谏著称。朱据在孙权统治时期历任要职,官至骠骑将军,是东吴政权中备受尊敬的重臣之一。
朱据不仅学识渊博,精通《尚书》《左传》等儒家经典,且体魄魁梧,善于骑射,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深得同僚敬重,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
生平事迹
朱据早年因才学出众被孙权赏识,娶孙权之女孙鲁育为妻,成为皇亲国戚。他曾任建义校尉,领兵平定地方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朝中,朱据多次直言进谏,尤其在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中,他坚定支持太子,反对孙霸结党营私,因此遭到权臣孙弘等人的忌恨。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废黜太子孙和,改立幼子孙亮为嗣。朱据与大将军诸葛恪等人极力劝阻,触怒孙权。不久后,朱据被贬官,随后遭孙弘诬陷,被孙权下诏赐死,时年五十六岁。其妻孙鲁育也因此事受牵连被害。
“据忠于为国,通达治体。” ——《三国志·吴书·朱据传》
历史评价
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朱据“文武兼资,有国士之风”。他虽贵为皇亲,却从不骄奢,生活简朴,常将俸禄分给部下与贫苦百姓。在政治上,他坚持原则,不畏权贵,是东吴少有的敢于直谏的忠臣。
朱据之死被视为东吴政治腐败、君主昏聩的象征之一。他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二宫之争”对东吴政局的深远影响,也预示了后期吴国朝纲紊乱、权臣当道的局面。后世史家多为朱据鸣不平,认为其忠烈堪比屈原。
后世纪念
在今江苏苏州等地,仍有纪念朱据的祠庙与碑刻。其忠直刚正的形象被后人传颂,成为江南士人精神的代表之一。近年来,随着三国文化的复兴,朱据这一历史人物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研究东吴政治与士族文化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