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胡质(?—250年),字文德,寿春(今安徽寿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胡质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之间,后客游荆州。曹操召为顿丘令,入为丞相东曹令史,迁扬州治中、常侍。又为征东将军司马、徐州刺史。嘉平二年(250年)去世,追赠镇东将军,谥曰贞侯。
早年经历
胡质年少时便以才学闻名于江淮地区,与后来的重臣蒋济等人齐名。当时天下大乱,他选择避乱荆州,在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与见识。后被曹操征召入仕,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胡质为人正直,不趋炎附势,深得曹操赏识。
据《三国志》记载,胡质在任顿丘令期间,便以明察秋毫、执法公正著称。他处理案件不偏不倚,百姓称颂,为日后升迁奠定了良好基础。
仕途成就
胡质在曹魏政权中历任要职,从丞相东曹令史到扬州治中,再到征东将军司马,最终官至徐州刺史。他在地方治理中注重民生,减轻赋税,鼓励农耕,使辖区安定繁荣。
在军事方面,胡质协助征东将军防御东吴,修筑城防,训练士卒,有效保障了曹魏东南边境的安全。他治军严明,深受将士敬重。
“胡质性沉实,少言笑,然每以公事为先,不营私利。”——《三国志·魏书·胡质传》
清廉品格
胡质以清廉著称,一生不置产业,所得俸禄多用于接济亲族与下属。史载其家无余财,死后家无重丧之具,其子胡威继承父志,亦以清廉闻名。
胡质与儿子胡威之间的“风雪送廉吏”故事广为流传:胡威探父,临行时胡质仅以一匹绢相赠,叮嘱其清白做人。后人以此典故称颂清官家风。
历史评价
胡质作为曹魏中期的重要官员,以其清廉、勤政、公正的形象载入史册。他虽不如曹操、诸葛亮等人物耀眼,却代表了乱世中坚守道义与责任的士人典范。
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胡质等皆以清白著称,居官任职,有古大臣之风。”后世多将其与胡威并称“二胡”,视为廉洁奉公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