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其人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县)人。东汉末年名士,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他出身名门,仪表堂堂,声如洪钟,以正直敢言著称。
崔琰早年师从大儒郑玄,后投奔曹操,深受器重。他历任骑都尉、尚书、中尉等职,是曹操集团中极具影响力的文臣代表。
主要事迹与贡献
- 选拔人才:崔琰主持选举,公正无私,为曹操集团选拔了大量贤才。
- 直言进谏:他多次劝谏曹操,反对过分奢侈,主张节俭治国。
- 教育后辈:崔琰重视教育,对曹丕、曹植等都有教导之责。
- 镇守后方:在曹操征战期间,崔琰常留守后方,稳定政局。
悲剧结局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崔琰因一封书信被曹操误解,认为其“傲世怨谤”,遂被赐死。这一事件反映了曹操晚年多疑的性格,也使崔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后世普遍认为崔琰之死是一桩冤案,他的正直与忠诚受到历代史家的高度评价。
常见问题解答
问:崔琰为何被曹操所杀?
答:据《三国志》记载,崔琰因在给杨训的信中写道“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被曹操 interpreted 为讥讽时政、心怀怨望,因而被赐死。实为曹操的误解与多疑所致。
问:崔琰在曹操集团中的地位如何?
答:崔琰是曹操早期重要谋士之一,主管选举与文教,地位崇高,深受曹操信任,直至晚年被冤杀。
问:如何评价崔琰的历史形象?
答:崔琰以正直、清廉、敢于直谏著称,是东汉末年少有的道德楷模,其悲剧结局令人惋惜。
结语
崔琰的一生,是忠诚与正直的写照,也是乱世中士人命运的缩影。通过了解崔琰传,我们不仅能掌握历史知识,更能体会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与人性光辉。